介紹:什麼是 Web3 社交?#
去年 friend.tech 的激增重新點燃了人們對 Web3 社交領域的興趣,特別是因為它對關鍵意見領袖 (KOL) 影響力定價的獨特方法。這導致了愛好者之間對錯過機會的恐懼 (FOMO) 顯著增加。隨後,Bodhi 的首次亮相也因其對內容的評價和促進數據價值的回歸而引起了相當大的關注。在社交網絡領域,Web3 社交代表了一個新變革和探索的階段。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進步,它正在重塑我們對社交互動的理解,推出一系列突破性的解決方案。這在 SocialFi(社交金融)和去中心化社交(Desoc)中都很明顯,Web3 社交積極探索社交網絡的未來可能性。
回顧社交產品的演變,Web2 社交平台如 Facebook、X(前身為 Twitter)、Instagram、微信等為用戶提供了無與倫比的分享、互動和交流的便利。然而,這些平台存在固有的挑戰。大多數 Web2 社交網絡集中控制用戶數據,通常缺乏透明度和隱私保護。此外,它們通常由少數中心化實體管理,導致有關創作者激勵的爭議性辯論。
相比之下,Web3 社交正在以根本新的方式重新定義社交網絡。它優先考慮去中心化、用戶數據隱私和控制,並利用加密貨幣經濟學中固有的激勵機制。這導致了 Lens、CyberConnect、Farcaster、Phaver、Debox、friend.tech 等創新協議和產品的出現。像 SocialFi 這樣的概念將金融與社交網絡相結合,改變了社交互動的格局。與此同時,Desoc 努力建立去中心化的社交生態系統,旨在解決 Web2 社交網絡中普遍存在的許多問題。
儘管人們長期以來一直希望社交渠道能成為下一個大規模採用的領域,但它們尚未實現廣泛應用。這引發了問題:Web3 社交的未來會是什麼?社交產品的增長潮流是暫時的趨勢還是邁向大規模採用的一步?本研究報告深入探討了 Web3 社交的基本概念和解決方案,檢視其當前狀態、優勢和挑戰。它重新審視了社交互動的本質,仔細研究了 Web3 社交領域,突出了其優勢和挑戰,並調查了其在重新定義社交網絡方面的潛力。
為什麼我們需要 Web3 社交?#
社交互動的本質在歷史上始終不變#
Tom Standage 的《社交媒體簡史》主張,社交媒體的概念,與普遍認知相反,早於互聯網時代。人類一直參與各種形式的社交和信息分享。從古代的信件和咖啡館到現代的數字社交網絡,社交媒體的核心保持不變;只有其媒介和技術發生了變化。社交媒體是人類固有的特徵,是我們對連接和交流的持續追求的體現。
不同時代的技術進步顯著塑造了社交媒體的發展,成為其轉型的關鍵催化劑。
-
古代和傳統媒體時代:最初,信件和郵政服務是主要的通信方式。印刷技術的出現引入了書籍和報紙,擴大了信息的傳播範圍,儘管在某些地理和時間限制內。
-
電報和電話時代:在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電報徹底改變了信息傳播的速度。電話進一步改變了長途通信的動態,促進了信息的快速交流。
-
廣播和電視時代:這些媒體在 20 世紀徹底改變了大眾傳播,擴大了信息的傳播範圍,並影響了文化、政治和社會觀念。
-
互聯網和 Web 1.0 時代:從 1990 年代到 2000 年代初,互聯網開創了一個信息分發的新時代,標誌著更廣泛和更即時的訪問。Web 1.0 時代的特徵是靜態網頁,主要提供從創作者到用戶的單向內容流,提供有限的用戶互動。
-
Web 2.0 和社交媒體的出現:自 2000 年代中期以來,Web 2.0 的出現帶來了 Facebook、X(前身為 Twitter)和 YouTube 等互動社交媒體平台。這些平台強調用戶生成的內容和互動功能,成為日常交流、內容分享和社交參與的必備工具。
-
Web 3.0 和去中心化社交:最新的發展,受到區塊鏈和加密貨幣技術的推動,催生了 Web3.0 社交平台。這些平台專注於去中心化、隱私和用戶控制,旨在克服 Web2.0 社交網絡的局限性,如數據隱私、算法偏見和內容真實性等問題,以提供更安全和透明的社交體驗。
歷史上,人類對社交互動的基本需求始終保持不變,儘管通信媒介從直接對話到數字平台不斷變化。這一需求包括四個主要方面:
-
建立聯繫和歸屬感:社交互動促進了歸屬感,滿足情感和心理需求,使人們能夠建立親密關係和支持網絡。
-
學習和信息交流:它促進了經驗、知識和信息的分享,促進學習、發展和個人成長。
-
協作和互助:社交互動對於協作至關重要,使個體能夠共同工作、解決問題並實現共同目標。
-
社會身份和自我表達:它為個體提供了一個表達自我、建立身份和獲得同伴認可和驗證的平台。
Web2 社交如何滿足「快速、好、經濟」的需求#
Web2 社交媒體的繁榮始於 2000 年代中期,Facebook 引領了這一潮流。它為用戶提供了一個分享信息、照片、視頻、狀態更新和建立社交網絡的平台。在其成功之後,X、YouTube、LinkedIn 等其他平台相繼出現,各具特色和功能。
例如,X 以其實時消息和互動方式而聞名,成為信息傳播和討論的重要工具,其 140 字的限制促進了信息的快速傳播。YouTube 創新了視頻分享領域,成為內容創作和分發的主要平台。LinkedIn 專注於專業網絡,為用戶提供建立專業關係、分享工作經驗和擴展聯繫的機會。Instagram 以其強大的圖片分享功能吸引了大量用戶,成為照片和視頻分享的領先平台。
在這個時期,重點轉向用戶參與、互動和內容創作。網站從靜態的信息庫演變為動態的互動社交平台,用戶可以創建和分享多樣的內容,從文本和圖片到視頻、博客和個人資料。移動互聯網和智能手機的興起進一步促進了社交媒體的隨時隨地訪問,增強了便利性並鼓勵頻繁的社交參與。
隨著用戶數量的增長,社交媒體越來越成為商業活動和廣告的主要渠道。企業和品牌利用這些平台進行用戶參與和產品推廣,促進了社交項目的市場價值增長。例如,Meta(前身為 Facebook)在 2012 年首次公開募股後,其市場價值顯著上升,並在 2021 年超過 1 萬億美元。
回顧 Web2 社交的發展,可以清楚地看到,儘管社交需求的本質保持一致,但這些平台提供了更快、更方便和更具成本效益的服務。例如,Facebook 使與朋友的聯繫和信息分享變得更快。X 提供了快速訪問熱門新聞和互動討論的途徑,這比報紙和電視更進一步。LinkedIn 轉變了工作場所的社交,將其從離線互動轉移到快速的在線網絡。總之,Web2 社交產品成功地滿足了社交化的「快速、好、經濟」方面,迎合了用戶在日益數字化的世界中的不斷變化的需求。
傳統社交媒體的挑戰:Web2 社交的困境#
儘管 Web2 社交媒體取得了進步並廣泛採用,但它引入了幾個重大挑戰,特別是在數據所有權和集中化方面:
Web2 社交平台中的數據所有權問題:#
-
隱私洩露:Web2 社交媒體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對用戶數據的廣泛收集和利用,這帶來了個人隱私洩露的風險。平台可能濫用這些數據或將其出售給第三方,導致隱私侵犯和潛在的數據濫用。
-
價值剝削:雖然用戶數據使社交平台能夠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和廣告,但用戶通常無法從中獲益。這導致了一種情況,即用戶的數據貢獻被剝削以獲取平台的財務利益,而用戶本身卻沒有得到適當的回報。
-
數據可攜性限制:在 Web2 生態系統中,用戶數據由平台擁有,而不是用戶擁有。這意味著在不同的社交媒體平台上註冊時,用戶通常必須從頭開始,因為他們的社交身份和信息無法在不同平台之間轉移。這種缺乏數據可攜性導致每個平台形成孤立的「數據島」。
這些平台上的創作者經常發現自己陷入困境。他們通過內容創造了顯著的價值,但卻缺乏對其內容數據的所有權和控制權。在 X 或 YouTube 等平台上刪除個人數據可能導致所有累積內容的丟失,突顯了創作者對其知識產權缺乏控制。
集中化及其影響:#
-
審查脆弱性:Web2 社交媒體中信息的集中存儲導致了對言論自由的限制。政治、文化和其他影響可能決定內容的審核,經常導致審查問題。這一問題在 X、Facebook、TikTok 和微信等平台上普遍存在,平台規則的突然變更、帳戶暫停和其他限制使得用戶受到限制。
-
去中心化替代方案的挑戰:儘管像 Mastodon 這樣的應用試圖通過去中心化來解決這些問題,但仍然存在不可避免的問題。儘管它們可能提供一定程度的整體去中心化,但特定的服務器實例可能使用戶面臨提供者的專制、放棄或對其他用戶的限制,這表明真正的去中心化是難以實現的。
這些挑戰突顯了傳統 Web2 社交行業中的根本困境。由於數據的集中控制和平台的全面權威,用戶和創作者經常處於不利地位,這導致了對社交媒體領域中更去中心化、以用戶為中心的解決方案的呼聲。
Web3 社交行業產品分析#
為了應對 Web2 社交媒體帶來的一系列挑戰,Web3 社交行業開始了一場創新和探索之旅,涵蓋從基礎協議到應用層的各個方面。這一新興領域的特點是其多樣化的項目,每個項目旨在解決與 Web2 社交互動相關的特定痛點。
Web3 社交的格局可以分為四個不同的層次,每個層次在生態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
應用層:該層專注於滿足各種細分場景中的特定需求。它涉及開發用戶面向的應用程序,提供直接的社交媒體功能。這些應用程序旨在滿足 Web3 空間中用戶的獨特需求,提供更去中心化、以用戶為中心的體驗。
-
協議層:協議層作為這些應用程序的支柱,提供公共開發組件,幫助團隊構建其產品。它作為 Web3 社交應用程序構建的基礎框架,為去中心化社交媒體平台提供必要的構建塊。
-
區塊鏈層:區塊鏈層支撐整個 Web3 社交基礎設施。這一層對於社交特定鏈至關重要,這些鏈為社交應用程序定制 Layer 1 (L1) 協議。與金融去中心化應用 (DApps) 不同,社交應用程序需要更高的吞吐量 (TPS)、增強的存儲能力和更複雜的索引功能,以適應社交互動中固有的更大信息交換量。
-
存儲層:這一層對於存儲社交相關數據至關重要。它是社交互動生成的大量數據安全存儲的地方。存儲層確保這些數據保持去中心化、防篡改和可訪問,解決了 Web2 社交平台中普遍存在的隱私和所有權問題。
隨著 Web3 社交軌道目前處於價值驗證階段,本研究旨在對各種 Web3 社交項目進行徹底分析,根據它們滿足不同社交需求的方法進行分類。這一全面的分析旨在了解這些項目的發展狀態,以及它們如何共同促進 Web3 時代社交媒體格局的重塑。
數據價值使 Web3 社交產品中的用戶受益#
在傳統的 Web2 社交產品中,用戶數據通常被視為平台的資產,而不是用戶的資產。這導致了隱私洩露和價值剝削等問題,用戶貢獻數據卻未能獲得足夠的補償。實質上,用戶的數據被平台免費使用,並經常被用於針對性廣告和營銷,而用戶卻未能從中受益。
Web3 社交產品試圖通過實施代幣激勵、數據 NFT 和其他策略來改變這一動態,以確保用戶從其數據貢獻中受益。
Lens 協議#
Lens 協議由 Aave 團隊於 2022 年 2 月在 Polygon 鏈上開發,代表了社交圖數據管理和利用方式的重大轉變。這一去中心化社交圖協議獨特地將用戶的所有社交互動 —— 包括個人資料、內容、分享、評論和社交關係 —— 存儲為非同質化代幣 (NFT)。
作為 Web3 社交領域的佼佼者,Lens 擁有超過 200 個基於其協議構建的應用程序,生態系統用戶總數達到 370,000。其每月活躍用戶在 3 月份達到超過 60,000,並且目前保持約 3,000 的每月活躍用戶。
來源:Dune
Lens 協議的主要特點有三:
-
可交易的數據價值:在傳統社交媒體中,用戶生成的內容和社交連接具有重要價值,但這通常不會回饋給用戶。Lens 協議通過對用戶數據進行代幣化來解決這一不平衡。每個用戶帳戶被轉換為 NFT,可以在市場上進行交易。然而,用戶對其社交帳戶的現實依附意味著這種交易並不常見,這引發了對社交帳戶交易實際需求的質疑。
-
數據流通:Lens 協議通過為社交 DApp 開發者提供模塊化組件,促進了新社交產品的構建。它允許個人資料和所有內容數據(以 NFT 形式表示並通過 DID 控制)在 Lens 生態系統內的應用程序之間同步。這確保了無縫的數據流通,體現在 Lens 版本的 Twitter 和 YouTube 等平台能夠通過 NFT 互換數據的能力上。
-
高度去中心化:在 Lens 生態系統中,從內容和社交互動到用戶身份的所有信息都存儲在鏈上。這一高度去中心化使 Lens 成為一個明顯的加密原生社交協議。
基於 Lens 協議出現了幾個創新產品,包括 Lenster 和 Phaver。Lenster 的功能類似於 X(前身為 Twitter),提供類似於該平台的去中心化版本的體驗。
Phaver 則引入了一種獨特的「通過點贊獲得獎勵」模型。在這一系統中,用戶在高質量內容上質押代幣,獎勵在質押者和內容創作者之間共享。這一模型通過將內容價值與用戶參與和認可相聯繫,激勵早期發現和支持優質內容,解決了創作者激勵問題。
friend.tech#
friend.tech 是一個顯著的 SocialFi 項目,最近經歷了人氣激增,證據是其交易量達到 1248 萬美元,並在 9 月 13 日創下單日交易量 53 萬美元的記錄。
來源:Dune
friend.tech 的核心創新在於將個人影響力代幣化,以培養以粉絲為驅動的經濟:
-
粉絲視角:關鍵意見領袖 (KOL) 的追隨者可以在 friend.tech 上購買 KOL 的「鑰匙」,從而獲得對 KOL 私人聊天群組和互動的獨家訪問。隨著對 KOL 代幣需求的增加,鑰匙的價值也隨之上升,使粉絲有可能從其轉售中獲利。
-
KOL 視角:追隨者每進行一次交易都需支付 10% 的費用,其中一半直接歸 KOL 所有。這一系統在財務上激勵了 KOL,因為他們的影響力和追隨者基數的擴大轉化為更高的交易費用和增加的收入。
本質上,friend.tech 開發了一種將 KOL 的影響力價值貨幣化的模型。隨著 KOL 獲得更多聲譽,其股份被更多用戶購買,其價值上升,導致更高的買入和賣出價格。
friend.tech 的人氣上升,特別是在 8 月和 9 月,引發了全球加密社區的廣泛討論。這一興趣可以歸因於幾個關鍵因素:
-
創新模型:friend.tech 的通過代幣購買 KOL 鑰匙以創建以粉絲為驅動的經濟的模型是開創性的。儘管它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龐氏騙局,但 KOL 的代言和粉絲購買的循環創造了一個正反饋循環。這種 KOL 和粉絲之間的協同作用促進了一個互利的社區,推動了項目的增長。
-
資本注入:該項目在 8 月 19 日宣布獲得 Paradigm 的 5000 萬美元種子輪融資後,獲得了顯著的推動。隨著這一公告的發布,交易量激增,受到頂級風險投資公司的支持。
-
PWA 實施:選擇使用漸進式網絡應用 (PWA) 而非傳統的移動應用,friend.tech 通過移動設備的網頁瀏覽器提供類似應用的體驗。這一策略避免了應用商店下載和相關費用的需求,特別是在較簡單的應用場景中尤為有利。
此外,friend.tech 還利用邀請碼驅動的營銷和用戶友好的 Web2 登錄方法,這些都是通常在項目啟動中採用的策略,促進了項目的勢頭。
儘管在達到高峰後經歷了下滑,但 friend.tech 在創建以粉絲為驅動的經濟並與用戶分享價值方面的創新方法已成為許多行業專業人士和項目團隊的靈感來源。
Bodhi#
Bodhi 是最近加入 SocialFi 領域的項目,迅速引起了關注,特別是在講中文的社區中。它在交易量和用戶參與方面顯示出顯著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在推出僅兩天內,Bodhi 的總鎖倉價值 (TVL) 就飆升至 165 ETH。該項目的基礎文章兼作其白皮書,達到超過 4000 美元的交易價值,並持續保持在 2000 美元以上。
來源:Dune
來源:Bodhi 頂級資產
Bodhi 的主要重點是內容的資產化,這與 friend.tech 將關鍵意見領袖 (KOL) 的聲譽代幣化的做法相似。然而,Bodhi 通過交易用戶創建的單個內容片段來區分自己,促進了更具針對性的交易和潛在的更高交易量。此外,Bodhi 通過將其內容存儲在 Arweave 上,採用了去中心化存儲解決方案。
Bodhi 的白皮書中強調了在 Web3 框架內內容激勵的挑戰,特別是關於公共產品的性質。當內容存儲在集中式服務器上時,存在丟失或被刪除的風險。另一方面,將內容存儲在區塊鏈上並通過內容支付來調節訪問引入了加密和解密過程的需求。這提出了一個困境,因為大多數解密過程仍由集中式服務器處理,這削弱了去中心化的精神。如果解密由區塊鏈機制管理,內容實際上就變得公開可訪問。
仔細觀察,存儲在鏈上的內容展現了公共產品的兩個基本特徵:普遍可訪問性和非競爭性消費,這意味著一個人的訪問不會減少另一個人的訪問。這些特徵對於內容的貨幣化和區塊鏈領域的獨占性構成了重大挑戰。
儘管最初成功,Bodhi 在保持勢頭方面面臨挑戰,主要是由於其經濟模型的問題。儘管如此,它在內容資產化方面的探索以及在 Web3 環境中探索新激勵方法的努力,標誌著社交媒體領域的重要進展,為該領域帶來了新的視角和可能性。
當前分析總結:#
當前 Web3 社交產品的格局,包括像 Lens 協議這樣的協議層和 friend.tech、Bodhi 等應用領域,正從各個角度積極解決用戶數據價值公平分配的需求。
Lens 協議:該協議採用基於 NFT 的模型來處理用戶的社交圖數據。它允許個人資料和內容通過去中心化標識符 (DIDs) 進行控制,並在市場上自由交易。這一方法不僅促進了高價值帳戶市場的創建,還增強了數據流動性。Lens 協議的模塊化組件幫助社交 DApp 開發者在不同應用程序之間同步和流通用戶數據,促進了 Web3 社交生態系統內的互操作性。
friend.tech:相比之下,friend.tech 專注於將關鍵意見領袖 (KOL) 的影響力代幣化。它使粉絲能夠通過購買 KOL 的「鑰匙」來訪問私人聊天群組和對話。這不僅使粉絲能夠更密切地參與 KOL,還為他們提供了從這些鑰匙增值中獲利的機會。friend.tech 的模型建立了一個獨特的以粉絲為驅動的經濟,對齊了粉絲和 KOL 的利益。
Bodhi:在處理內容資產化方面,Bodhi 交易單個內容片段,提供了更具針對性的交易和價值實現方法。儘管在去中心化平台上面臨挑戰,特別是在內容激勵方面,Bodhi 的模型代表了在為內容創作者回饋價值方面的一次創新努力。
總體而言,這些新興的 Web3 社交產品正在開創用戶數據和內容價值重新分配的新方式。通過實施促進數據流通、可交易性和更公平的價值共享的機制,它們為更公平、以用戶為中心和創新的社交平台樹立了先例。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社區的增長和新激勵結構的發展,Web3 社交產品有望顯著重塑社交互動的動態,為用戶和創作者提供增強的機會和利益。
反審查#
向反審查的轉變是當前 Web3 項目的關鍵焦點,旨在解決傳統 Web2 社交平台常見的內容審查和言論限制的集中化問題。Web3 社交平台傾向於去中心化,減少對集中實體的依賴,從而降低審查風險,倡導更開放的言論自由。在這一領域,Farcaster 和 Nostr 是兩個顯著的項目。
Farcaster#
Farcaster 由前 Coinbase 高管 Dan 和 Varun 創立,並得到 Vitalik Buterin 等知名人物的支持,是一個去中心化的社交協議,用於開發以用戶為中心的社交應用程序。官方前端產品 Warpcast 擁有約 2000 名每日活躍用戶,總用戶數超過 4 萬。
來源:Dune
Farcaster 的主要特點包括:
-
去中心化身份,確保用戶身份信息存儲在區塊鏈上,類似於 Lens 協議。這使得在 Farcaster 生態系統內的各種應用之間輕鬆遷移。
-
鏈上 / 鏈下混合模型以改善用戶體驗,使用 Farcaster Hub 存儲高頻數據。雖然這一方法稍微妨礙了去中心化,但提高了可用性。
儘管與 Lens 相比,Farcaster 的每日活躍用戶和總用戶數較低,但其參與指標,如每日發帖和互動,卻更高,顯示出用戶的強烈參與。然而,Farcaster 的 Warpcast 訂閱模型可能成為 Web2 用戶的障礙,因為他們習慣於免費服務。
Nostr#
Nostr 是一個開源的去中心化社交協議,由一個匿名團隊開發,領導者是 Fiatjaf,他是比特幣和閃電網絡社區的知名開發者。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個強大的反審查平台。
Nostr 的獨特架構包括一個客戶端和「中繼器」的網絡。中繼器獨立運作,促進與用戶的直接通信。每個用戶擁有一個公鑰和私鑰,私鑰用於保護訪問並通過唯一簽名驗證發件人的身份。
Nostr 的一個旗艦應用 Damus 獲得了相當大的關注,特別是在前 X 首席執行官 Jack Dorsey 的支持下。這導致其在 App Store 上發布後引發了全球的高度關注。
Damus 的運作方式類似於平台 X,但其定義特徵是去中心化。基於 Nostr 協議構建的每個用戶都作為客戶端,通過中繼器的網絡進行連接。這一去中心化結構允許任何人運行中繼器,顯著降低了與 X 等平台相比的官方審查風險。用戶可以自由選擇任何中繼器,包括自己的中繼器,來發布內容,從而增強了抗審查能力。儘管 Damus 保持基本功能,但它有效地滿足了對言論自由日益增長的需求。
儘管 Nostr 和 Damus 最近有所放緩,但在 X 等平台上發生的審查事件和爭議行動往往會重新激起人們對 Web3 反審查網絡的興趣。Damus 的初期人氣突顯了用戶對抗審查平台的持續需求。
當前分析總結#
傳統的 Web2 社交平台經常因集中控制而遭受內容審查和言論限制。這日益突顯了反審查措施的必要性。在 Web3 崛起之前,像 Mastodon 這樣的平台試圖繞過這些限制。現在,隨著區塊鏈技術的進步,越來越多的 Web3 項目渴望開發抗審查的社交平台和協議,類似於 X 和 Facebook 等平台。
Farcaster 和 Nostr 都在這一方向上取得了重要進展。儘管兩者尚未產生持續活躍的應用,但 Farcaster 的高參與度,儘管其用戶基數較小,顯示出潛力。然而,其訂閱模型可能會阻礙更廣泛的採用。Damus 在 Nostr 協議上的初步人氣表明了用戶對反審查解決方案的強烈興趣,儘管這並未轉化為持續的參與。
儘管如此,Damus 產生的熱議和對反審查解決方案的普遍興趣突顯了對 Web3 社交產品的持續好奇心和需求。這些項目通過其創新的反審查方法,為 Web3 社交互動開辟了新途徑,並為未來出現突破性應用帶來希望。
Web3 啟用的本土社交場景#
在 Web3 時代,區塊鏈技術超越了數據價值反饋和反審查的主要關注,解決了多種固有的社交需求。許多項目正有針對性地專注於隨著這一技術演變而出現的特定社交需求。DeBox 是這一領域的關鍵參與者。
DeBox:增強社區參與#
-
解決「持有聊天」問題:在傳統社交平台中,區分真正的代幣持有者或 NFT 愛好者與潛在騙子在群聊中可能是具有挑戰性的。DeBox 創新性地通過實施群聊訪問標準來解決這一問題,例如擁有特定的 NFT 或持有一定數量的代幣。這確保只有真正的社區成員參與,促進了更安全和專注的討論環境。
-
日益增長的受歡迎程度:截至 8 月,DeBox 報告顯示註冊用戶超過 110 萬,登錄次數超過 1300 萬,顯示出其在 Web3 社區中的日益受歡迎。該平台因其 BOX 功能而受到特別關注,這一功能引發了大量討論。
-
通過持有共識建立社區:DeBox 通過整合多個 NFT 集合啟動了其用戶基礎,吸引了多樣化的用戶。通過將持有作為共識機制,它聚集了具有共同興趣的社區成員,促進自發的社區治理,並減少討論中的無關信息。
更廣泛的 Web3 社交範疇#
-
Cyberconnect 協議:專注於構建用戶社交圖,Cyberconnect 正在根據 Web3 的獨特格局量身定制社交體驗。
-
Link3 項目:Link3 聚合用戶的鏈上和鏈下數據,通過在區塊鏈上驗證鏈下活動來提供更豐富的社交資料。
-
Mast Network 和 Firefly 聚合器:Mast Network 推出的 X 插件和隨後推出的 Firefly 聚合器代表了將來自 Lens、Farcaster 和 X 等各種 Web3 平台的內容整合的重要步驟。這導致了一個全面和集成的 Web3 社交平台。
這些新興項目體現了定義 Web3 社交領域的多樣化和創新。每個項目,包括 DeBox、Cyberconnect、Link3 等,都在解決 Web3 環境中獨特的社交互動需求。這導致了更豐富和多樣的社交格局的構建,滿足了 Web3 時代的各種本土社交需求。這些發展標誌著在區塊鏈時代向更細緻和以用戶為中心的社交體驗的轉變。
為什麼 Web3 社交媒體的受歡迎程度相對於其他領域較低?#
儘管在數據價值反饋、抗審查和滿足特定社交場景方面進行了創新努力,但 Web3 社交媒體平台尚未實現廣泛的受歡迎程度。這一現象的背後有幾個關鍵挑戰和限制:
平衡去中心化和用戶體驗#
-
複雜的用戶界面:許多 Web3 社交平台的界面和操作比傳統 Web2 平台更為複雜。這種複雜性,通常涉及錢包登錄,對於不熟悉錢包的 Web2 用戶來說可能是令人生畏和阻礙的,從而妨礙他們過渡到 Web3 社交產品。
-
教育障礙:區塊鏈和加密貨幣的概念對於許多潛在用戶來說仍然相對陌生。這種缺乏理解影響了 Web3 平台的採用,因為用戶通常對於參與他們不完全理解的技術持謹慎態度。為了減輕這一問題,一些 Web3 項目正在整合 Web2 帳戶登錄,以降低進入門檻。
-
去中心化與效率:去中心化理想與高效用戶體驗之間存在固有的衝突。例如,如果所有操作和數據都需要鏈上處理,則可能導致用戶體驗變得更慢和更繁瑣。像 Lens 這樣的項目將所有內容、社交關係和身份放在鏈上,而 Farcaster 則選擇僅將身份存儲在鏈上。其他項目,如 Debox 和 friend.tech,則將大多數數據保留在鏈下,僅保留 NFT 或代幣等關鍵元素。這種方法的變化突顯了在用戶體驗和鏈上活動水平之間取得平衡的掙扎。
-
成本和速度考量:實施完整的鏈上過程可能成本高昂且速度緩慢,這可能會影響用戶體驗。相反,僅部分利用鏈上功能可能導致「Web2.5」的體驗,這可能無法完全符合 Web3 的去中心化精神。Web3 社交項目不斷探索在這些因素之間取得平衡的方法,旨在有效滿足用戶需求,同時提供令人滿意的用戶體驗。
社交產品的高替代成本#
用戶從 Facebook、X、Instagram 或微信 等已建立社交產品的遷移成本顯著高昂。這種成本不僅僅是財務上的;它還包括時間、精力、適應新平台的學習曲線、數據遷移以及重建社交網絡的挑戰。用戶在某個平台上投入了大量時間來建立自己的存在,上傳了大量數據,並熟悉其功能和界面,通常不願意輕易轉向另一個平台。
** 在評估新社交產品的價值時,可以說它等於新體驗減去舊體驗,再減去替代成本。** 考慮到社交產品的強大網絡效應,用戶在特定平台上建立的依賴性,使得高替代成本成為轉換的重大障礙。這一因素使得新平台,特別是 Web3 領域的那些平台,難以吸引來自已建立的 Web2 平台的用戶。
因此,為了使 Web3 社交項目成功吸引用戶,僅僅通過增加去中心化來複製 Web2 的功能是不夠的。普通用戶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去中心化存儲的好處,但他們清楚了解用戶體驗和遷移的實際成本。因此,為了吸引用戶並獲得廣泛的採用,Web3 社交產品需要提供創新的體驗和獨特的功能,明確滿足用戶需求,並與現有的 Web2 產品區分開來。這需要的不僅僅是技術創新;還需要深入了解用戶需求和偏好,並創造出令人信服的新理由,讓用戶做出轉變。
向用戶反饋數據價值的可持續性#
在許多 Web3 社交或「社交金融」項目中,向用戶反饋數據價值的可持續性挑戰是一個重要問題。這些項目通常採用各種經濟模型來利用用戶影響力或內容。然而,它們中的大多數目前處於類似於龐氏騙局的階段,財務可持續性依賴於新用戶為早期用戶提供資金,而不是產生內在價值。因此,這些項目難以實現可持續發展,並經常成為投機性風險。
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尋找平衡的代幣經濟模型和功能曲線至關重要。這樣的模型應該將平台的財務方面與可持續發展相協調,確保社交產品能夠在長期內可行地獎勵用戶的數據貢獻。
社交媒體目標用戶與 Web3 用戶檔案的重疊度低#
社交項目與其他領域(如 DeFi 和遊戲)之間的資金和項目數量差異反映出一個關鍵的潛在問題:社交媒體目標用戶與典型 Web3 用戶檔案之間的重疊度低。根據 Messari 2023 年第三季度的數據,社交項目獲得的資金約為 1000 萬美元,遠低於 DeFi 項目的 2 億美元和遊戲項目的 1.5 億美元。此外,社交項目的數量顯著較少,僅有 6 個,而 DeFi 項目有 67 個,遊戲項目有 25 個。
這一差異部分是因為許多人進入加密空間的動機主要集中在創造財富和投機上。真正的社交媒體則依賴於用戶在社交活動中的真實參與。與其他領域不同,這些領域可以通過空投或總鎖倉價值 (TVL) 的提升來吸引用戶,社交項目旨在滿足真正的社交需求,必須吸引和留住真正對這種互動感興趣的用戶,而不是那些受到短期投機收益驅動的用戶。
遊戲愛好者的特徵通常是風險承擔和競爭性,這使他們與 Web3 的典型用戶基礎更為契合,從而更自然地轉化為遊戲用戶。同樣,DeFi 項目吸引的是以投資為導向的個體。相比之下,社交媒體用戶和 Web3 社區之間的需求和動機的自然差異使得兩者的對接變得更加困難。這種用戶檔案和興趣的差異是為什麼 Web3 的社交領域似乎不如遊戲和 DeFi 部門活躍的關鍵因素。
總之,社交媒體的目標受眾與通常在 DeFi 和遊戲用戶中看到的以金錢為驅動、風險承擔和競爭性傾向有顯著差異。尋找與社交媒體目標受眾對接和吸引的方式仍然是 Web3 社交項目的一個關鍵、持續的探索。
社交媒體商業模型#
最後,讓我們深入探討元宇宙商業模型的商業方面。
社交產品商業模型的演變可以分為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獨特的特徵:
1. 早期 Web 1.0 階段(1990 年代末至 2000 年代初):
在這一時期,社交產品主要以論壇、聊天室和類似平台的形式存在。主要的收入來源是廣告和會員費。一些論壇通過顯示廣告來產生收入,而聊天室則向用戶收取會員費。例如,美國在線 (AOL) 要求會員費才能訪問,而 Yahoo Groups 通過廣告顯示來產生收入。
2. Web 2.0 社交媒體階段(2000 年代中期至 2010 年代):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進步,社交媒體和社交網絡平台獲得了重要地位。在這一階段,商業模型主要圍繞廣告顯示和用戶數據的收集。社交媒體平台通過廣告和有針對性的廣告產生收入。用戶數據成為一種有價值的資產,用於個性化廣告和營銷。Facebook、X 和 TikTok 等平台主要在這一模型下運作。
3. Web3 的出現(2010 年代末):
Web3 的到來將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概念引入了視野。社交產品開始探索新穎的商業模型,如數據價值反饋、代幣經濟學和基於 NFT 的數據資產。用戶獲得了對其數據的更多控制權,使他們能夠參與治理並獲得分享數據的獎勵。例如,Lens 將數據資產代幣化為 NFT,friend.tech 和 Bodhi 等平台為影響力和內容賦予價值,為用戶提供了對這些價值的參與,而 Farcaster 仍然遵循傳統的基於訂閱的模型。
此外,在引入 Web3 社交產品時,考慮社交產品固有的區域市場變化至關重要。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解決內容創作者面臨的經濟挑戰。
目前,創作者的主要收入模型仍然主要圍繞商業對商業 (ToB),而消費者對消費者 (ToC) 則扮演次要角色。許多平台(無論是國內還是國際)對內容的觀看和點擊提供的激勵相對較低,這迫使內容創作者依賴於積累大量流量來吸引來自 ToB 方面的廣告收入。一些創作者已經開始嘗試 ToC 方法,如電子商務,但這兩種收入模型都可能對創作者的品牌和聲譽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許多 Web3 社交項目旨在從 ToC 模型開始,讓創作者直接獲得高質量內容的公平補償。這一方法也被 friend.tech 和 Bodhi 等項目採用,這些項目使用影響力和內容激勵。
然而,這兩者的做法有所不同。在國內市場,社交和創作者平台面臨著嚴重的流量壟斷。像微信、抖音和快手等平台佔據了大部分市場份額,擁有巨大的控制權,並為創作者提供有限的議價權和微薄的收入分成。因此,中國創作者通常難以僅依賴平台流量激勵來維持生計,並經常轉向 ToB 模型以獲取商業收入,包括廣告和直播產品代言。然而,由於平台的壟斷,將流量引導到私域是具有挑戰性的。因此,中國創作者往往專注於研究平台推薦策略,製作能夠產生更高流量的內容類型,然後將這些流量變現。
相比之下,海外市場的社交平台壟斷情況略好於國內市場。公共和私域流量之間的流動性相對較高,而在中國,由於公共域的壟斷,私域的概念才出現。因此,海外社交媒體平台(如 Instagram 和 YouTube)上的創作者在積累粉絲後,可以將流量引導到他們的獨立網站或網頁以維持生計。這種自由使得許多海外創作者能夠創作他們喜愛的小眾內容,並無縫地將其引導到私域。
面對不同地區傳統社交產品的競爭模式,Web3 社交項目在進入市場時應考慮採用多樣化的策略。
總體而言,目前 Web3 社交項目的商業模型仍處於多樣化探索和驗證的階段。回顧社交產品的歷史,商業模型的演變已經從單一的廣告收入模型和會員收入轉變為數據壟斷後的精準廣告,現在則趨向於通過代幣 / NFT 將數據價值回饋給用戶。未來的方向可能會強調用戶數據價值、參與、社區治理以及更具多樣化的商業模型。
社交的未來探索:Web3 社交與 AI 浪潮的碰撞#
在快速技術進步的背景下,Web3 和 AI 這兩個顯著領域已成為塑造社交互動未來的重要參與者。這一點在我們探索不斷演變的社交格局時尤為真實。隨著 Web3 和加密社交項目的增長,我們見證了 AI 項目的激增。甚至傳統的 Web2 團隊現在也在將社交平台與 AI 技術整合,發現了在配對、翻譯和虛擬角色開發等多方面的多樣應用。
例如,在中國市場,Soul 推出了「AI 郭丹」,這是一種旨在個性化用戶互動的智能對話 AI。類似地,百度推出了 AI 驅動的社交應用「Skyclub」,重新進入社交領域,並增加了 AI 的維度。在國際方面,Meta 將 AI 整合到社交信息流推薦中,顯著提升了用戶參與度。去年,算法的改進使 Facebook 的用戶參與度提高了 7%,Instagram 提高了 6%。這些國內外產品的發展突顯了將社交平台與 AI 相結合的重要性。
AI 作為提高生產力的工具,在社交互動領域找到了肥沃的土壤。一個值得注意的探索領域是將社交平台與 AI 代理結合,創造虛擬伴侶,以滿足人類對陪伴和情感支持的需求。例如,A16Z 支持的 Character.AI 生成類人文本響應並進行上下文對話,創建智能聊天機器人以供用戶互動。
如前所述,社交互動中的一個基本人類需求是滿足情感和情緒需求,建立親密關係並獲得支持。目前,AI + 社交項目主要集中在滿足這些情感需求上,探索 AI 驅動的虛擬實體是否能夠實時滿足這些需求。市場仍在驗證 AI 提供的人類情感陪伴的需求和價值。
在社交產品的演變中,我們觀察到 Web3 和 AI 在社交領域具有互補的潛力。與 AI 在提高生產力方面的角色不同,Web3 在生產關係和財務激勵方面的特徵以獨特的方式賦能社交產品。例如,由 Binance 孵化的 Myshell 將 AI 與 Web3 結合,使用戶能夠創建自己的 AI 機器人。它推出了 Samantha,一個基於 Telegram 的語音聊天機器人,以滿足人類情感陪伴的需求。該生態系統的代幣 shell 激勵消費者為功能付費,並使創作者通過代幣使用獲得曝光。
此外,Siya.AI 在最近的 Solana 生態系統中,旨在構建一個與 AI 和真實個體共存的社交陪伴平台。它希望使 AI 代理成為互聯網和 Web3 用戶的切入點,通過整合 Realy 提供的 SDK 引入創作者經濟和 AI 伴侶的激勵機制。通過 AI 和 Web3 的融合,Siya.AI 旨在滿足社交互動中的情感陪伴需求。用戶與 AI 伴侶進行對話時,還可以參加聊天挖礦和 NFT 孵化。
總之,作為新時代的兩個變革浪潮,AI 和 Web3 正在社交互動領域做出獨特的貢獻。AI 專注於情感陪伴和支持,而 Web3 強調將用戶數據價值回饋和抵抗審查,這兩者都處於發展的早期階段。無論其具體重點如何,總體目標都是更好地滿足人類的基本社交需求。在我們繼續探索社交產品的世界時,AI 和 Web3 之間的合作和互補性浮出水面。人們對於由這些新技術和模型推動的下一個大規模社交應用的出現充滿期待。也許,AI 和 Web3 在社交領域的融合將激發出更有效地滿足人類多樣社交需求的創新。
結論#
社交互動是超越年齡和環境的基本人類需求,是 Web2 行業的入口,擁有最高的每日活躍用戶 (DAU)。自 Web3 社交概念誕生以來,Web3 從業者對於廣泛採用的期待一直很高。
積極的一面是,Web3 社交平台在數據價值和用戶反饋方面預示著革命性的變化。與傳統的 Web2 社交產品形成鮮明對比,Web3 將用戶數據視為珍貴的資產,通過代幣激勵和 NFT 將數據的價值回饋給其真正的擁有者。這一切都基於用戶數據共享、創作者激勵和社區共識的原則。
此外,Web3 社交產品固有的抗審查性賦予用戶更大的自由和增強的隱私保護。利用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這些平台減少了審查和禁令的風險,倡導言論自由的無障礙,創造了一個更安全、更開放的社交環境,促進了社交互動的真實性和自由。
然而,當前的 Web3 社交平台面臨挑戰,尚未實現廣泛採用。巨大的障礙包括高替代成本和傳統社交產品建立的強大網絡效應。用戶之間根深蒂固的網絡效應使得他們難以過渡到新的 Web3 社交平台,這是由於習慣、資源投入和平台依賴性造成的。複製 Web2 產品成功的掙扎阻礙了 Web3 平台的擴展和增長。平衡可持續性與用戶體驗是另一個挑戰。一些 Web3 社交產品優先考慮去中心化和數據控制,有時卻以犧牲用戶便利性和體驗為代價。確保用戶留存和參與的關鍵在於在創新和用戶友好之間取得正確的平衡。
**Tom Standage 的書《牆上的文字:社交媒體的前 2000 年》強調了人類對社交互動的持久需求。** 無論技術如何演變,人類始終渴望信息交流。從古羅馬政治家使用紙莎草進行通信,到美國獨立和法國革命期間的宣傳單張,再到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和區塊鏈技術,人類在速度、質量、經濟、言論自由和審查之間尋求平衡的追求始終不變。
儘管 Web2 社交產品如 Facebook、X 和微信相比於電話、短信和報紙提供了更快、更好和更經濟的通信和信息傳播,但 Web3 的核心重點在於抵抗審查和將數據價值恢復給用戶。儘管 Web3 尚未實現 Web2 產品的廣泛採用,但對於抗審查和數據價值回饋的需求在用戶心中持續存在,等待著突破的時刻。
展望未來,社區的屬性顯得尤為重要。社交互動不是單向的廣播,而是在集中化和去中心化之間的擺動。社區共識是 Web3 社交的一個關鍵方面,數據主權和開放性的特徵與去中心化社區的願望無縫對接。社區有潛力促進多向互動的社交參與,並可能代表 Web3 社交產品的未來方向。此外,與其他領域(如遊戲)的交叉和整合有可能激發出新的創新浪潮。
儘管 Web3 社交面臨挑戰和限制,特別是在用戶檔案方面,但對許多人來說,它仍然是一個希望的燈塔。新興的項目和技術不斷推動著這一領域的進步。隨著技術的持續進步,我們見證了在可持續性和用戶體驗方面的持續探索和增強。這一領域不斷成熟,尋求其獨特的發展道路,為用戶引入越來越多的創新,並對更廣泛的社會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